辭職後的日子,我想了很多事。

那年,我是因為想開始一段新的人生而轉行,未料功未成,身先退。我問自己是那是否想要的生活,我在追求的又是甚麼,我竟答不出來。以前一心想追回前度,學會放手,人生卻沒有了目標。把自己放空,我再一次靜思自己需要甚麼樣的生活,想成為怎樣的人。這一次試著不為別人,只為自己而做,雖然難學、難懂,但我還是嘗試了。

結果,我的人生又一次經歷這不斷拆毀和重建的過程。

我是相信自己有一點精神病的。一直以來,每逢面對問題,我總愛自己跟自己溝通去解決,即一個人精神分裂成幾個角色,甚至在面對一些大問題,我的個性會轉變成另一個人。「我」有時會健談,有時沉默,喜極而狂歡,悲極而痛哭,但「我」的情感有時候會抽離,所有事都覺得空洞如無。

要放棄這一貫思維模式確實有點難度,自我對立的那種矛盾要同時融合,直至一個人出現才令我學懂這件事情,如許可,日後或再說故事。但正如前文所說,我的世界往往只有黑和白,並沒有灰,要從新出發,除了要學習灰色,更重要是認識自己。

而我第一個意識,就是發覺自己一直都是All or Nothing的人。


要擁有就擁有最好的,或是甚麼都不要,這是我的性格。所以後來我買東西會很清楚自己需要買甚麼,不需要買甚麼;大減價等已不能再吸引我了。別人會笑我為一棵樹而放棄整我森林,我不介意,因為我知道我需要的,只是那棵樹。

所以,為了要走得更遠,我就要將自己完全拆毀,才可以重建。那個夏天,才是我人生真正的轉捩點。

決心要跟前塵劃上句號,所以我把我們名下的物業賣掉了,想要搬回家跟父母同住。這是一個很難的決定,但每天在本來甜蜜的地方呼吸孤單的空氣,我早已快窒息了。由那天開始我不再計劃未來,不再想擁有甚麼,直到我覺得我可以擁有之時,我一直保持自己的行裝簡便,包括物質上,或是精神上。我把沒用的東西都掉了,把不看的書都捐贈出去,只留下有用的和有價值的物品。而整理人生這概念是從一套電影中學習回來的,那電影叫《Up in the air》,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。

賣掉物業,我想重新學習,想自己能進步一下,結果我選擇了回到校園。在後來這發現這是個頗為失敗的決定,但亦因為有這段人生,我有了不同的體會。追看下去吧,我會另文解說的。

最後是工作,是現實。

那時候有創業夢,一直維持半紅不黑的公司,沒有負債的話,勉強能維持生活。已經沒有想過要做甚麼行業,結果有機會便嘗試,像回到17-8歲的年紀。那時候甚麼也做,當過區議員助理,跑到朋友的Cafe做侍應,拍過短片當小演員,教暑期小童籃球班。種類之多,不能盡數。

收入不穩定,辛苦,但很快樂。那時候的快樂是可以了無牽掛去做一件事,也能用心去做好一件事,因為明白自己工作的目的不是單為金錢,而是為了學習,為了成長。

那時候我選擇了「Nothing」,但在當中找到了如何得到「All」的法門。

黃毓民先生曾說過「以否定為肯定」的法則,說人很多時候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亳無概念,但不想要的,會堅決拒絕。我嘗試將自己盡量放空,把人生拆毀,然後明白,建築上去的每塊磚頭,都可以自己挑選;就這樣,我了解到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,想成為怎樣的人。

人生並不完美,我們只是如何盡量追求,即使別人說我偏執,如何孤獨,我也要走這條路。Steve Jobs做蘋果產品的信念如此,中村世紀創立visvim的概念如此,還有很多大師、名師,別人都以為他們是怪人,但確實,他們的成就如夜空耀眼的星光。我想成為這樣的人。

接下來,就是一個問題了……

最後修改日期: 2019-06-26